在線課程如何撐起未來?
在線教育的顛覆性創新在國內外教育界掀起巨大波瀾。作為未來教育的潮流,中國大學將如何利用好它,從而得到有效的教學支持?截止至2015年10
在線教育的顛覆性創新在國內外教育界掀起巨大波瀾。作為未來教育的潮流,中國大學將如何利用好它,從而得到有效的教學支持?
截止至2015年10月9日,清華MOOC平臺已覆蓋126個國家和地區,選課人次達267萬。(《人民日報》,2015-10-14)中國大學MOOC平臺于2014年5月8日正式開通,截止2014年8月,網易教育產品部總監蔣中波在接受麥可思采訪時表示,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三個月,已經發布的課程有100門,合作高校有20所,均是中國頂尖的“985”院校。網站的總訪問人數已經超過70萬。選課人次是40萬。
自從讀了博士之后,我每天讀的和想的都是專業方面的內容,因而一直擔心自己的知識面和思路會越來越窄,所以平日休息之時常常會設法聽一些耶魯大學人文課程的西方經典。我一直深以本科階段沒有涉足西方經典為憾,而現在通過網絡教程,終于有機會對羅馬建筑史有點基本的了解了。雖然不會像課堂上的學生那樣上課做筆記、下課翻課本,但是在聽完故事之后,漫步于紐約街頭,也會試著欣賞周邊建筑的細節,尋找散落在都市各個角落的歷史和文化的痕跡。某次偶然和朋友談論起在線課程,發現很多人本科畢業之后都還在享受這樣豐富的網絡資源。一個即將讀政治學博士的朋友,便在開學之前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學習基本編程方法,為之后的定量研究打下基礎。有意思的是,我在哈佛肯尼迪學院的教授,也在利用edX平臺上“發展經濟學”的課,他說他想看看最受歡迎的教授是怎么上課的。這股網絡教學之風也傳到了中國。新浪公開課把這些有趣的課程翻譯后,放在網站上供人瀏覽,一些學校社團也組織學生一起聽公開課,然后進行小組討論。TedX學校就是利用網絡進行討論最火爆的學生社團之一。
在線課程面向所有人開放,無論是誰只要有一臺電腦,連上網絡就能夠免費收看這些課程。而原本為了保證質量的小課堂(平均學費一個小時兩百美元),一下子可以開放給有網絡的全社會隨時隨地地聽,不得不說這是本世紀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最大進步之一。難怪徐小平會在自己的微博上面說,如果教育培訓業再不開始著手思考如何用科技整合教育,一定會被時代淘汰。
在美國大學財政危機和科技教育的浪潮下,政府和大學對開放在線課程充滿期待,它們希望這些課程能夠代替原本的課堂,一方面減少聘用教授的開銷,一方面可以提供精英的教學,把資源專注于解決學生個人的學習困難上,因此在線課程被一些大學視為靈丹妙藥。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已經先走一步,與edX合作,推出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路課程,并且發現學生網絡課程的成績比傳統課程的成績更好。看到在線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弱勢群體的教育質量之后,蓋茨基金會的高等教育主管者都宣布未來基金會的支持重點是大學在線教育。
與此同時,Udacity、edX、Coursea將會在網上提供自己的考試監督機制,并且給考過的學生提供證書和學分,這些學分有可能得到美國教育協會的批準,成為美國大學正式認可的可以拿來轉學、升學的學分。圣何塞州立大學校長甚至預言,五到七年之后,傳統教育會被在線教育所取代而完全消失。其實,獲益的不僅僅是大學和學生,教授們在教授簡單而費時的基礎課程之后,可以專注教授更加有難度的課程和進行研究。
但是最新的研究恐怕會讓這些人失望。哥大社區大學研究中心發表的論文發現,社區大學的學生在線課程的成績比非在線課程的成績明顯要低一些。這個結果是在掌握了學生的能力、學習的動力、課程難度和調整了學生對在線課程的期望與不適應度之后,研究仍然發現學生在線課程的成績更加差。
其實這個結果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社區大學的學生自制力可能本來就比較有問題,失去了同學的鼓勵和學習習慣的約束,坐在自己家的電腦前學習更加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再次,至少對于經濟課程來說,我的經驗是,這些課程可以介紹一門學科,但是不能讓一個人掌握這門學科的方法;掌握方法往往需要作業練習、和同學與助教討論等環節。如果網絡的課程只提供內容方面的介紹,而沒有其他方面的系統支持的話,那么課程的內容會比較難被學生消化。
那對于中國的大學又有什么借鑒之處呢?暫時來看,在現在的網絡技術和條件下,現存的網絡課程可以鼓勵學生以社團的形式學習,教授以補充的形式播放,而一些合適的課程甚至可以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程。
而在今后這些課程和提供課程的方法更加成熟之后,我們的社會和大學在采用這些課程之前,也不能只是進行簡單的翻譯,而應該根據中國大學生的學習習慣,采取配套有效的教學支持和措施。比如說中國人更加喜歡同學之間討論問題,那線下就應該伴有助教帶領的討論小組。
線上學習將是未來教育的潮流,但是如何利用好它,為傳統大學服務,仍然是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的。
本文作者:申夢晗;
布林莫爾學院(也常譯作“博懋學院”)數學與經濟雙學位本科畢業,哈佛大學國際教育政策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