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未必等于“好教育”
互聯網+熱風勁吹,教育行業也迎來了新時代。網絡上很多文章都描述了互聯網+教育未來蓬勃發展的畫面,但互聯網+教育就是好教育嗎?最近的一...
“互聯網+”熱風勁吹,教育行業也迎來了新時代。網絡上很多文章都描述了“互聯網+教育”未來蓬勃發展的畫面,但“互聯網+教育”就是“好教育”嗎?
最近的“一師一優課”活動觸發了筆者對此的思考。此活動中,很多課就是為錄課而制作,為曬課而上網,只是應付差事,不自然,不得體,不實用,徒有互聯網和“曬課”的形式,而無真正精彩的課堂。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較好地利用互聯網教學。最近一年,我還觀摩了一些“互聯網+教育”的其他活動,很多也不盡人意。雖然形式變了、新了,但所展示的教學思想依然是舊的,教學效率是低的,仿佛“新瓶裝舊酒”,與學者的設想以及我個人的理解大相徑庭。所以筆者認為,互聯網+教育并不等于好教育。
在筆者看來,“互聯網”是手段,是工具;“教育”是內容,是目的;“好教育”就是科學合理的教育,是符合人的發展和時代要求的教育,是高效且容易被學生接納的教育。
互聯網是好工具,教育從不排斥先進的手段和工具。就如三次工業革命必須依賴科技進步一樣,教育也需要依靠先進的載體和媒介。互聯網就是當下最先進、最好的媒介。但好教育不是靠“互聯網+教育”的簡單組合或者是粗糙、粗淺地結合,而應該是一種有思想、有效率、符合教育規律的有機融合。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的能動性因素,沒有優秀教師的參與,僅憑商家一己之力,怕是難以制造出優質的教育產品。換言之,優秀教師是決定“互聯網+教育”質量的關鍵與核心因素。
所以,我們不要本末倒置。要始終明白:互聯網是媒介,是技術;教育才是其內核。切忌得魚忘筌,走上新的形式主義道路。利用互聯網的目的是為高效的教育服務,為學生服務。學生是否樂于接納是檢驗“互聯網+教育”效果的唯一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