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教育中,學生個體越來越從群體的教育接受者變成教學過程的中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授課教師面向全班同學統一進度的灌輸。
在過去幾年中,互聯網技術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產業開始了全面、深入的浸透,進而對全球教育信息化產生了整體的推動,國內的教育、培訓行業也紛紛加快了信 息化的步伐,特別是在2013、2014這兩年,無論是國家教育管理機構還是產業投資機構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培訓產業的信息化發展都給予了 很大關注,并對2015年及未來幾年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策略和布局。為了更好制訂教育信息化和在線教育的具體對策,我們有必要對全球教育在未來五年的發展 趨勢做些展望。
全球化教育將覆蓋各個角落
一項國際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40%的大學畢業生來自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學生是在中國、印度或 其他某個國家或地區校園的教室中上課,這些學生完全可能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借助互聯網學習著距離他們萬水千山之外的學校課程,接受那些未曾謀面的老師 的指導,與天南海北的同學進行交流,并參加課程考核,獲得相關學科專業的學位。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學校的課程都有可能是面向全球學生進行教學,這將是真正 的全球化教育。相信無論是任何一個學校還是商業培訓機構都不會無視這個趨勢。未來的教育可能是跨越校園、地區、國家而覆蓋到世界各個有網絡接入的角落,課 程學習將是面向全球范圍內的注冊學生提供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相融合、有師生和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全面教學服務。
向學習者提供多樣化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校園的教室中聆聽教師的課堂講授,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教室中參加考試。根據網絡輔助教學和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五到 十年以后,全球可能只有15%的學生還在以這種傳統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有85%的學生將是非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者,他們可能是具有較大年齡跨度、不同的民族 和文化背景、全日制和在職學習分段交叉進行、僅為某個興趣或技能學習、期望與不同文化或專業背景的同學進行專題交流研討、接受或不接受教師對課程教學成果 的考核和評估等多樣化的學習者。
針對這些多樣化的學習者,教育機構要能夠提供與之相對應的多樣化的學習模式。在未來幾年,一定會有教育機構和教育技術廠商設計出基于從混合式學習到 完全在線學習的滿足學生多種學習方法、過程和體驗的學習模式。而當前熱議的翻轉式課堂、可汗學院的微課程以至于MOOC(慕課)等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值 得關注的一個方向是協作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在美國傳統的K-12(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就有廣泛的應用,主要是激發學生們之間對設定知識點或專題的交 流、研討,以加深理解并可能碰撞出新的理解和認識,互聯網技術的引入,不僅促進了PBL(基于問題的學習)、CBL(基于案例的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教學 模式的高效實施,還將協作式學習延伸到了社區學習、社會化學習。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
在未來的教育中,學生個體越來越從群體的教育接受者變成教學過程的中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按照學生自己的節奏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 受課程教師面向全班同學統一進度的灌輸,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越來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也由教學主導變動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而進 行因才施教。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學習體驗遠比教師的教學體驗要重要得多,這必將在未來的網絡教學平臺和教學服務運營中體現出來。同時,以學習者為 中心的教學將從課程教學過程本身,延伸到課程結業后的就業服務和終身學習需求的滿足。
教育的大數據應用
隨著網絡輔助教學的應用普及,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果的大量數據被網絡教學系統記錄下來,通過對教育大數據的綜合分 析,有助于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和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對個體學生的教學督導和管理提供支持,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過程數據分析表明其在 學習中出現主觀(如網絡學習頻度下降,學習的及時性和參與度降低等)或客觀(作業出錯率上升等)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及時采取必要的教學督導或輔導行動,以 避免在學生最后考核不及格時才被發現。例如Blackboard網絡學習平臺中的“retention center(預警中心)”可以根據教師提前設置的數據分析閾值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向課程教師報警,以便于教師及時采取行動。二是通過對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 和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資源推送和學習進度推進,甚至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安排,以便于更有效地進行因才施教。三是對參與課程所有 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數據分析,可以識別出課程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就能根據大數據的分析結果改善教學設計。四是隨著大數據挖掘、數 據庫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在未來幾年,教育大數據應用將會給課程教學和教學管理創造更多的價值。
移動學習攜帶社交網絡
移動學習在未來有兩個方面值得引起注意。一方面,移動學習并不是將在線教育的PC應用程序簡單地以瀏覽器的方式在移動設備上展現,而是要根據教學內 容和學習對象,面向智能終端的中小屏幕和學生的碎片時間學習特性進行教學設計,提供傳統互聯網所不具備的移動互聯網創新教學功能。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產 業中推動的BYOD(攜帶自己的設備)不僅是學習者攜帶移動終端,也攜帶了個人的學習環境和社交網絡,這也是移動學習的重要構成因素。
(作者為畢博中國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