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消除教育的身份和等級,讓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尤其是高等民辦教育),繼續教育和全日制教育都成為所有所教育者有價值的、平等的選擇,才會讓教育更具價值。——一個學生在升學時,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而不是不管興趣和能力,都只能進普通教育學校,才被視為正常,這才是健康的教育生態。在美國,哈佛大學和文理學院、社區學院,有辦學定位的不同,卻沒有辦學地位的高低,各自都在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但在我們這里,學校的身份決定了學校的地位,學生求學的重要目的,是追究學校的身份、地位,也因此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需要防止的一種傾向是,近年來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增加,因此政府借財政撥款,介入、干涉學校自主辦學,這樣一來,教育投入的增加,反而會加劇教育行政化,對提高辦學質量不力。“保證投入,花好每一分錢”,也需要建立全新的撥款機制,包括,應建立國家和地方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教育撥款預算,不能就由政府部門決定怎么撥、撥多少,這一方面可以保證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可防止政府干涉學校辦學;在使用教育經費時,要成立社區教育委員會和學校理事會,這讓教育經費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至于被擠占、挪用、侵吞,或用到稿教育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上。
總之,擴大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是我國政府發展教育的兩大重要責任,這都需要建立全新的公平觀、質量觀,通過推進改革來實現。增加教育投入、在現有制度框架進行局部調整,能一定程度擴大公平,但是卻無法實現“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