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才到底有多稀缺?打開某知名招聘網站,搜索“人工智能”后會出現很多招聘崗位,具有誘惑力的薪酬會讓人眼前一亮。以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為例,該職位少則月薪1萬、2萬,多則年薪百萬。不像其它行業占據職業高薪榜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在人工智能領域中,技術類工程師拿的是最高薪。然而,“坑”多“蘿卜”少,人才哪里找?
大學紛紛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或學院
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宣告成立,將于今年面向全國招生。
這是一個“小而精”的試驗班,每年計劃招生40人左右,高考招生選拔15人左右,校內新生選拔15人左右,少年班再選拔10人左右。
對今年的高考生來說,高校的“人工智能班”和“人工智能學院”,或將成為考生填報志愿時的“新熱門”。
畢竟,智能類學科正在快速崛起,這從教育部批準的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也可見一斑。2017年,有19所高校新增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
一些大學甚至已經設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比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和南京大學等。
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也在今年4月啟動。按教育部規劃,5年內在國內高校培訓至少500名AI專業教師、5000名AI專業學生,以打造全球最大規模AI人才批量培訓計劃。
2018年新增招生專業出現三大“爆款”
教育部日前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我國高校共新增本科專業2311個,包括新增備案本科專業2105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206個;同時撤銷137所高校的241個專業。
今年新增的2300多個本科專業中,有三大“爆款”: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最為熱門,有250所高校新開設;在人工智能行業火熱發展的背景之下,機器人工程專業的發展也異常迅猛,設置該專業的高校由2015年度的1所增至2017年度的60所;隨著“一帶一路”計劃的推進,沿線小語種人才急缺,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內的多所外語類院校也重點增設“絲路小語種”。
最熱門:250所高校盯上大數據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共有250所高校設置,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等21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河南省共有21所高校新增該專業,在各省份中數量最多,河北、山東、安徽、廣東、江蘇等省也有較多高校成功獲批。
該專業的急劇升溫與國家大力支持大數據行業發展的背景密切相關。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就發布《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鼓勵高校設立數據科學和數據工程相關專業,重點培養專業化數據工程師等大數據專業人才。
眾多高校也意識到,大數據技術已成為引導社會變革的新興力量。2016年,北京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2016年5月,人民大學宣布新增3個本科專業,其中之一就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該專業的目標是培養既掌握統計分析、計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專業知識,又熟悉應用領域的全面型數據科學復合型人才,以滿足國家對數據科學人才的迫切需求。
培養大數據相關人才,并非局限于這一個專業。教育部透露,截至2016年9月,我國已開設的與大數據相關的本科專業主要包括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應用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7種,共布點2638個。
最看漲:機器人工程開設校增59倍
全球矚目的人機圍棋大戰,讓人類見識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厲害。最近幾年,“機器人工程”也成為方興未艾的火爆專業,2016年全國僅東南大學開設這一專業,去年增至24所,今年則增至60所,相當于三年間增加了59倍。開設院校以理工科院校為主,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江蘇省屬高校中設置這一專業的院校最多,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淮陰工學院、南通大學等8所學校。
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背景下,我國試圖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以促進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2013年,工信部曾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培育3到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到10個配套產業集群,在機器人密度方面,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要達到100以上。
國務院2015年8月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十大重點領域。
此前,我國開設機器人相關專業的院校以職業院校為主,學生主要是學習簡單的編程、系統軟件操作、機器人調試等基本技術,有專家指出,這樣的學生并不能滿足人工智能領域的需求。而大學里也有機器人相關的專業,但多依托于機械、自動化、精密儀器、電氣工程、計算機等專業,并未自成一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16年,東南大學成立全國首個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當年招生名額30人左右,放在自動化大類下錄取,該專業旨在培養以機器人為核心的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設備設計、研發和應用的系統工程師。
不得不提的是,“機器人工程”專業的走紅,離不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行業。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部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宣布將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搶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點,將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自去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紛紛成立人工智能相關的學院。去年12月底,清華大學同時推出腦與智能實驗室、未來實驗室兩大實驗室,也發力研究人工智能。
最急需:外語院校增設“絲路小語種”
建設“一帶一路”,語言應當先行。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有53種官方語言,但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時,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招生語種只覆蓋其中20種語言。最近幾年,我國外語類院校中,增設“一帶一路”語種已成為一種共識。
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2016年度,該校新增茨瓦納語、恩德貝萊語、科摩羅語、克里奧爾語、紹納語、提格雷尼亞語、白俄羅斯語等11個非通用語言,2017年度該校又新增審批專業14個,包括達里語、迪維希語等,至此該校開設外語語種已達到98個。
北外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校開設的外國語課程將突破100種,覆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是開設重點。
去年,為滿足“一帶一路”對于外語類人才的需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新增羅馬尼亞語、塞爾維亞語、立陶宛語、愛沙尼亞語、波斯語、印地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8個本科專業;北京語言大學也將以往的英語加土耳其語復語方向調整為土耳其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