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家長與業界一片嘩然,“怎么好好的互聯網企業大戰打到孩子頭上了?”
從事件發酵到口水戰再到訴諸法庭,不過十天左右的時間,兩家企業也從風口浪尖漸趨平靜。炒作?碰瓷?蹭熱度?成為人們對這兩家公司茶余飯后的談資,事情的真偽現在仍不知曉,可能也不那么重要了。
但事件的負面情況已經造成,兩家公司不是先整合產品,肅清不健康內容,把對孩子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反而選擇進行口水戰炒作,這種做法令人啼笑皆非。
其實,這樣的“戰爭”在互聯網界經常發生,比如,共享單車之間的砸車偷車、外賣配送員之間的扎胎放氣……但把孩子作為“戰爭”的犧牲品,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都不同,培養的是國家未來的人才,身兼自身、家長、國家等多重重任。如果教育從業者被社會的浮躁、功利化思想所綁架,那么,傷害的一定是孩子,是國家的未來。作為教育行業從業者,一定要承擔起守護的義務與職責。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熱詞興起,較為傳統的教育行業也變得時髦起來,一些打著互聯網+教育旗號的公司頻繁入場,但在入場之前,請思考清楚到底是做互聯網公司,還是做教育公司?
分析類似事件的背后原因,無外乎教育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大家都在加速布局產品線,希望能成為這場大戰的最后勝出者。
在一系列科技風口面前不忘初心,如何將自己的產品打磨得更好,打造出更適合學校、老師、學生使用的產品;如何與人工智能結合,用智能手段去改變教學現狀、改變教育不公平、改革陳舊的教育制度等等,這才是互聯網+教育行業最應該去考慮的問題。
縱觀各行各業,市場空間逐漸變得狹窄是競爭的必然結果,但想要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發展應該依靠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教育是國之根本,每一步都要走得非常謹慎,希望在互聯網+教育風口爆發的階段,能夠看到更多優秀的企業摒棄浮躁,真正為學生、學校、老師、家長做更多的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