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今年的熱門新聞:安陽工學院玩文法學院的一名學生,在校期間狂攬65證書,曾有很多成功的社會實踐經驗。但是在他即將畢業時,投了50多份簡歷,依然沒有收到面試通知。
這一爆點引起了求職者的就業吐槽,再一次將求職路上學歷和能力對立起來。
先說說為啥"證書" 展示出來的能力得不到重視?
一句話,就是證書沒有學歷那么有公信力,證書充其量是個宣傳效果,而不是保證。
換個角度,看看企業是怎么從簡歷中挑人的?
HR每天要面對幾百甚至上千份的求職信,一份簡歷能看上超過半分鐘,已是莫大的榮幸了。你說,半分鐘瀏覽簡歷,最看重的是什么?國家承認的學歷與專業,那是標配;其實學校的成績與能力;最后才可能是證書(證書也有可能面試才會看)。就是直接看那"65個"證書,每個看30秒,一份簡歷的時間都用完了,寫上去的人反而落下個很忙很傻的印象。
看懂+順眼,簡歷才有機會被放進備選的文件夾中,其余統統清空。
再說說為啥不能以能力優先?
粗糙甚至有些粗暴式的招聘方式,往往讓求職者詬病,紛紛羨慕說看看人家發達國家看的就是能力而不是學歷。
對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說法,只能回敬一句話:放到我們國家的大環境中試試。
確實國外有想當的耐心完成對一個員工的考量,甚至對一個已入職的員工接著進行工作質量觀察,考量期甚至會長達七個月。
七個月啊,這在國內趕上一個招聘季了,況且這一流程套到700多萬個畢業生的頭上……想想吧……
相比之下,我國的教育是成體系的,龐大的教育資源管理工作量換來了畢業生與社會的勞動交換。一紙文憑絕對不是紙那么簡單。
所以,小伙伴們,該上課就去上課吧,沒有課上創造條件也要去上。別到時候進入社會讓"文憑"成為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