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缺考原因分析:強報多門不可取
報了7門,報完就放棄1門政經。自考生寶糯說,真是折騰。
報了6門,放棄了1門,剩下的5門一點兒把握都沒有。自考生楊洋說,真是混亂。
“報了7門,報完就放棄1門政經。”自考生寶糯說,真是折騰。
“報了6門,放棄了1門,剩下的5門一點兒把握都沒有。”自考生楊洋說,真是混亂。
寶糯和楊洋的10月自考后感想,只是6萬類似聲音中的兩個。像他們倆人一樣,10月自考期間,按照缺考率統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考生放棄了考試,人數接近6萬,這也就是說,考生至少放棄了20萬科次的考試。
閱卷現場的統計也顯示了這一點。在金融專業風險管理課程閱卷現場,所有試卷袋中,沒有一個試卷袋上填的考試人數是滿員的,最少的缺考3個,最高的有十幾個,近乎一半。
這么多人缺考的原因是什么?一些業內人士分析說,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自考缺考對升學、就業影響不大,一些考生很輕易就放棄了參加考試;二是高自考考生大多是走上工作崗位的成年人,受工作影響缺考的多,有的覺得沒有準備好,還有的因為個人私事或生病缺考;三是有關部門提高自考防作弊的措施和力度,一些想渾水摸魚的考生,在覺得通過無望的情況下臨時放棄了考試。
三條原因中,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第一條是自考缺考率一直偏高的主要原因,這與自考本身的特點緊密相關。自考不是選拔性考試,不規定考生一次必須要考多少課程,而且第二年會將該專業的課程重復安排一遍,補救的機會多,不是一考定終身,自由度大。
這三條分析基本上可以回答什么因素導致缺考,但這次缺考率為什么比以往高,絕對不是第三條就能回答的。這三條分析只是就結果論結果,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前提,缺考率關系兩個數字:報考科次和實考科次。探討自考缺考率,必須要考慮報考科次這個前提。
與高考、成考等不一樣,自考的報考科次也是可能導致缺考人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上面三條分析都把報考科次默認為一個合理的前提,這是不對的。自考每次考多少,基本上是由考生說了算,是不是與考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相吻合,只有等考試時才能統計判斷。
從這兩年的統計數據分析,自考生平均報考科次在3—3.6科次之間。這基本上反映了考生每個考試間隔期大致的學習能力。4月到10月,10月到來年4月,每次間隔都不到6個月的時間,平均2個月學習一門課程。
但從這兩年的最后考試統計看,自考生合理的平均報考科次應在2—2.5之間。不論什么原因,缺考即意味著時間沖突、準備不足,不能應對每次考試報名時的科目數。寶糯和楊洋是在報考后就意識到這一點的,并且很快就放棄了其中的一科,很多考生是在考試前夕,實在無奈的情況下才放棄,已大大影響了其他課程的學習效果。
美國社會學家曾有過調查,90%的人認為自己超過90%的人,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有正確判斷的,實際上只有其中的1/9。自考生們現在同樣面對著這個情況。
如果每次只報2科,在很多時候是要受到其他考生笑話的,這種群體情緒已經越來越重。一些考生為了面子,甚至報考七八科,結果最后靠缺考應付。如果這種認識不改變,不踏踏實實做起,增加的只能是缺考率和低通過率,這是非理性報考帶來的破壞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