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高考恢復40周年,同時是“新高考元年”,滬浙嘗鮮新高考。從某種角度來說,今年北京高一新生也將迎來“新高考元年”,因為9月入學的學生,在三年后將迎來取消文理分科的“3+3”模式新高考。
新高考來了,如何從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學校管理等方面做調整和準備,已成為北京各高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伴隨新高考的到來,高校在招生和人才培養過程中又會遇到什么樣的壓力和機遇?
近日,現代教育報“校長圓桌”論壇邀請到京城部分知名高中及大學名校的招辦負責人,解讀新高考的改革趨勢,為學校和學生指點應對策略。
選課走班成主流 多所學校保留行政班
根據北京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方案,從2020年起,參加本科院校招生錄取的考生的高考成績將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考生選考的3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也就是普通高考考試科目實行“3+3”模式。可見,由于選考政策的落地,未來北京將全面推行走班制。
作為海淀區較早對選課走班進行探索的中學,首師大附中對新高一將繼續采用“行政班+選課走班制”共存模式,只在“6選3”的學科中實行走班制。該校副校長王春凱表示,其他學科還在固定班級,并設有班主任。在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同時,集體主義和團隊建設仍需傳遞給學生。
“面對新高考,首師大附中將從基礎通修、選修課程、專業精修和自主研修等‘四修’課程進行具體安排。”王春凱說,專業精修將以大學先修課和競賽類課程為主,提供給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自主研修則以項目學習和自主學習為主,將社會活動與課程相結合。
比如,初中生每周有半天時間走進博物館、科技館和名人故居,老師提前設置類似于歷史、物理、化學等科目的主題,學生可以任選;高中部則與科研院所合作,為高一、高二學生提供10條研學路線。
同樣,北京二中的新高一也將設置行政班,每班設立固定班主任,讓學生完成初高中過渡。該校校長助理周傳章表示,高一年級時,在學生有意向的前提下,進行學科研修和專業精修,同時可以通過軟件分析測評所選學科在大學專業類里的覆蓋率。升入高二前,學生若對所選學科有問題還可以進行調換。高二年級時,二中才開始實行選課走班制。
“我們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情況排班、評價和設定輔助選修。從教師研修到課堂安排均結合軟件分析。”周傳章表示,今后網絡評價和教育反饋將呈常態,通過軟件平臺,把選課和評價體系一體化。
滬浙物理選科人數大縮水 正確引導選科成關鍵
為了“揚長避短”或更功利性地為了得高分,在滬浙地區新高考中,出現了物理選科人數大幅下降的現象。甚至有普通高中稱選物理學科的考生為“敢死隊”,只因為物理學科難度大得分難,在同張試卷里比拼不過優質高中的考生。
然而,從高校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理工科專業都需要有物理學科背景,很多未選物理學科而被錄取的大一新生很可能要面臨“補課”。
北京市匯文中學副校長付樹華坦言,各高中校必須重新規劃課程,增加課堂選擇性。同時,教師要提高課程領導力,尤其是課堂吸引力。高中校有責任和義務正確引導學生選科目,提前和學生做生涯規劃,細化了解專業情況、學科建設情況,而非簡單地了解一所大學。“未來,如果北京是按專業錄取,而不是按大學錄取的話,生涯規劃對高校學科建設和中學職業規劃均帶來很大挑戰。”
“現在高校一般走的都是學科專業模式,很多機械類、航天類的專業都強調選科物理、化學,高校層次越高限制就越嚴,有的還限制兩科。所以在這個程度上,學生選擇越多,那么獲得的機會也越多。”北京十八中副校長張林靖同樣呼吁,考生切勿因為物理學科難度大就過早放棄,因為很多優質高校的優質專業都需要這個學科作為理論基礎。
如何破除功利,對高中校來說也是個挑戰。北京牛欄山一中副校長黃建秋建議高校利用分數線進行調控,不應是一條分數線。比如按上海的做法,可以出專業志愿組,通過不同的組來進行調控。同時,高中校可以把大學和家長資源引進校園,讓學生體驗家長的職業,了解行業情況。
有著多年招生經驗的北科大招生就業處處長尹兆華告訴現代教育報記者,今年高招的一大新特點就是實行大類招生,標志著高校的教育計劃和課程設置都將發生變化。新高考來了,選考科目究竟怎么選?其實,北京2018年的新中考就開始“3+3”選科了。
但這主要是家長在選而非學生在選,可能會更看重分數,并不會太多考慮學生的長期發展。這也說明,生涯規劃已被提前到初中階段。如果學生過早就放棄物理,也意味著他一輩子都將與工科無緣,但等孩子真正長大后很可能會有遺憾。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家基礎建設和高精尖建設的項目中,絕大多數都需要物理學科知識的支撐。
新高考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學校注重過程性評價
北京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將進一步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并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從2020年起,在市屬高校探索開展綜合評價招生改革試點,在市屬高校中設立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統一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多維度綜合評價招生方式。
據了解,目前高招錄取中還是看分為主,同分情況下看小科,比如小科先看數學再看物理。而綜合素質評價通常是在自主招生環節才有。比如,教育部今年給北科大5%的自主招生名額,在該校自主招生復試中,綜合素質評價占50分,面試占30分,筆試占20分,而50分完全按中學提供的信息來形成,還是相當有分量的。
“綜合素質評價我們是針對學生學業情況診斷來做。”北京牛欄山一中教務主任董一明表示,該校綜合素質評價注重的是學生參與的過程,注重事實性和事件性形成的證據,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多元評價,包括自評、他評和互評,最終診斷學生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
北京171中學副校長潘忠泉認為,高校選拔人才過程是個性化選拔過程,所選拔的學生是真正適應某個專業或發展方向,且適應這所大學的定位。所以,171中學注重培養個性化學生,并做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比如,某些學生對數學、物理有強烈興趣,就會追蹤記錄這個學生在過程中怎樣上課、怎樣上課后輔導班。他說,希望高校在錄取過程中能看到學生一步一步的成長,有助高校挑選人才。
人才培養大中學要銜接 學生選課別走“高分策略”
隨著滬浙新高考的試點,預示著全國高考將掀起新一輪改革。如今,大學與中學如何在人才培養上實現無縫對接,成為教育界人士最為關心的問題。
北京大學招辦副主任李喆表示,大學與中學的人才培養在三方面需要對接,分別為培養目標、培養理念和學科教育。尤其是培養理念的對接,以北大為例,正在進行比較深入的教學改革,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在學生選課和專業選擇中,給予相當大的自由,滿足個性成長需要。如果中學在培養理念上與大學相互參照,學生進入大學后就會更快適應。
新高考改革方案推出的選課方式,其實就是想賦予學生自由度,從興趣出發,進行課業選擇。所以,他希望中學做好引導,而不是僅作為應試手段,或是拿高分策略進行選課。
首師大附中副校長王春凱認為,高中和大學的銜接培養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引進來,并不是簡單地把大學教授請進校園做講座。他透露,該校正與某些高校合作,更希望把大學先修課程引進中學校園,或者說某大學的某個系能給學生開設一些課程,等學生高考錄取后,可將所獲學分帶進這所高校并得到認可。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不用再重復修讀學分了。“我們正在嘗試,這也是未來高校和高中做好人才培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