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明確指出:“功由才成,業由才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才在國家的各項事業中的重要作用。中國若要崛起,就必然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大量引進高層次人才為國所用。對中國高校來說,人才隊伍建設同樣事關每一所學校的發展,尤其是具有一批高層次的人才。高校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國際交流五大功能都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參與。高層次人才帶來的先進理念和技術,高層次人才還能夠帶來培養人才的科學方法,這能夠對高校、科研院所等起到啟示作用,從而使人才培育機制更加健康快速地建立起來,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正因如此,當今中國各大院校都將擁有眾多高層次人才作為自身榮耀的體現,都把加快人才強校建設作為學校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來抓,紛紛出臺一系列能夠吸引高層次人才的政策辦法,這其中也有國家政策引導和社會輿論的因素的影響。
“雙一流”建設“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已經過去的2016年尤是如此,這一年對于中國高校來說注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國家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頒布了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可見此文件的規格之高。具體的建設任務中,建設一流師資隊伍位列第一。其中包括,“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聚集世界優秀人才”。另外,其他的幾項任務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方面,若無高層次的人才的參與,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國家規定了,“中央財政將中央高校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納入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中統籌考慮,并通過相關專項資金給予引導支持;鼓勵相關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對中央高校給予資金、政策、資源支持。地方高校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由各地結合實際推進,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統籌安排,中央財政通過支持地方高校發展的相關資金給予引導支持。中央基本建設投資對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相關基礎設施給予支持……資金分配更多考慮辦學質量特別是學科水平、辦學特色等因素,重點向辦學水平高、特色鮮明的學校傾斜,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完善管理方式,進一步增強高校財務自主權和統籌安排經費的能力,充分激發高校爭創一流、辦出特色的動力和活力……根據相關評估評價結果、資金使用管理等情況,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增強建設的有效性。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適當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適當減少支持力度”。這種“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獎懲措施必然刺激高校加快建設,尤其是會對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的工作會更加重視。
時間撥回到1999年,中國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首批進入985名單的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后,985工程學校數量不斷增加,舉措也不斷充實,但將經濟領域中的成功經驗“重點建設”移植在教育領域的結果是少數高校取得了巨大進步,而更多的高校則得不到太多國家資金的眷顧。中國雙一流建設工程的啟動無疑加快了地方院校建設的步伐,國家已經給了打破固化身份、重新洗牌的機會。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中指出,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范圍的地方高校,所需資金由地方財政統籌安排,中央財政予以引導支持。所有高校都有了政府大力的經費支持,日趨激烈的資源爭奪戰即將在中國各類高校間打響。高層次人才作為其中最關鍵的戰略資源必然會成為爭奪的焦點。
重點建設"雙一流" 人才爭奪白熱化
中國高校為爭奪人才已經開出了不菲的待遇,除了令人炫目的年薪、科研經費、住房補貼等“數字待遇”外,給人才配備助手、給予人才各類頭銜、解決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學問題也成為了手段之一,有的高校甚至可以與人才一對一單獨談待遇,這些都體現了中國高校意圖叩開高層次人才引進之門的強烈決心。地方政府也在配合高校進行行動,比如,廣東省率先啟動了“高水平大學打造計劃”,其中就包括耗資50億的“7+7高水平大學打造計劃”;上海市投入36億建設高峰高原學科,計劃建設20個世界一流學科,180個學科進入全國前20%,建設過程中執行嚴格的監管和動態評估機制;山東省計劃投入50億,建設1~2所世界一流大學,6所高校進入全國百強……這些經費很大的一部分將會花在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方面。當然,中國高校新時期的引才會更加注重實效。
2017年1月10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加強建設關系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學科,重點布局一批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積極發展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覆蓋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重點領域,努力形成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建設體系,大力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圍繞國家發展重大需求,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進、貢獻突出”的總體要求,創新體制機制,深化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和國外科研機構的合作,匯聚創新資源和要素,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的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搶占世界科技創新制高點。”體現了國家對高校引進急需領域人才的引導作用。在具體待遇方面,國家也希望高校更加重視對各種激勵手段的應用,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定,“深化高??蒲畜w制改革,完善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制度,形成經費長效支持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地方高?;究蒲袠I務費,支持研究型大學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落實高??蒲许椖款A算調整、間接費用統籌使用、勞務費分配管理、結轉結余資金按規定使用等自主權。探索實行充分體現人才創新價值和特點的經費使用管理辦法,進一步發揮科研項目資金的引導激勵作用,明確勞務費開支范圍和標準,提高間接費用比重,加大績效激勵力度”。而且,高校也日益重視引才之后的用才效果。
筑巢統籌同重要 引才留才用好才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中指出,要科學合理統籌人才薪酬待遇。堅持激勵約束并重、精神物質激勵結合,建立與崗位職責要求相統一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合理確定高層次人才薪酬待遇,完善內部收入分配體系。完善職業年金等延期支付方式,建立人才薪酬待遇與其履職年限、長期貢獻相匹配的機制,引導高層次人才長期穩定服務。這體現了待遇與成果也要密切掛鉤,作為市場導向的系統工程,引才必然會考慮綜合效益,高校要通過高層次人才進校后的所作出的業績和貢獻進行評定,考核機構要與人才使用和待遇真正掛鉤。
國家雙一流建設的利好政策同樣引起了中國高校在高層次人才方面的“戰爭”。即使是985大學同樣也不會缺席這場戰斗,位于西北地區實力不俗的蘭州大學,近些年被挖走的人才足以再建一所蘭州大學,人才的留住用好是和引進變成了同等重要的大事。中國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中指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不得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提倡高校間約定同一地區人才薪酬最高限額,合理引導高層次人才薪酬待遇。高校因此會更加重視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這一切都為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進入高校科研與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