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業,高等教育也莫能幸免。在“互聯網+”沖擊下,一方面,大學借助互聯網技術,與其他社會組成部門交叉滲透,促使知識生產、加工和利用的速度越來越快,雙創教育的孵化成果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另一方面,作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雙創教育也最大化塑造著大學的“互聯網+”基因,使大學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互聯網+”的本質:開放、共享、協同和平等。
首先,在“互聯網+”新背景下,新技術和新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領創未來的雙創人才是“互聯網+”大學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
9年前,馬云對郭臺銘說,富士康是制造業的一只大象,但用很多螞蟻一樣能扳倒。當時郭臺銘對此言論不屑一顧。九年后,郭臺銘這樣評價:螞蟻長大了,有大的頭腦和行動能力,螞蟻雖小,行動一致,就可扳倒大象。今天,阿里這只曾經的螞蟻扳倒的不止一只大象。
在“互聯網+”雙創時代,類似上述“螞蟻扳倒大象”的例子不勝枚舉,創業型經濟替代管理型經濟逐步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最新特征。同時,借助互聯網的鏈接,眾創空間和分享經濟在不斷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各種各樣的社會創業過程中,創業型社會正逐步改變著管制型社會的諸多社會秩序,“互聯網+”大學也不例外。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環境下,雙創人才突出的獨立思辨和問題導向思維,坐言起行的執行力及掌握創建過程的領導力成為核心競爭力,而這部分人才恰恰是“互聯網+”大學彌足珍貴的種子選手。
其次,開放共享的雙創課程和教學手段是“互聯網+”大學的主要供給內容。雙創教育資源的巨大需求,將會推動那些具有學科優勢的大學,將優秀課程進行在線分享,實現自身優勢的輻射效應。
通過在線雙創課程建設,大學的圍墻將被徹底打破,一個無邊界的全球校園和校友全生命周期學習網絡將被構建。未來更加人性化的課程平臺和開源課程的構建與傳播將成為“互聯網+”大學的常態。同時,純粹知識講授型教學手段也將被摒棄。學生的頭腦并不是待填滿的容器,而是待點燃的火苗。“互聯網+”背景下,碎片化知識的獲取已經隨處可見,大學應該做的恰恰是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將這些創新火苗點燃。翻轉課堂、參與式教學、研究型學習及大數據技術都將推動“互聯網+”大學教學手段的創新。
再其次,開放協同的雙創管理機制是“互聯網+”大學的重要支撐。雙創教育要求建立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F有高校財政投入體制很難實現知識生產和轉化的一體化,校企協同就可解決很多類似關鍵性問題,對于企業而言,投資早期項目獲得優先機會,對于學校來說,利用企業資金也助于孵化。另一方面,開放辦學也解決了雙創教育實踐型創業導師的嚴重短缺??傊?,開放協同要求大學體驗刪繁就簡,只保留真正對學生教育起到貢獻作用的部分,留下的將是更加精致而又實惠的大學教育精粹。雙創教育窗口的打開,恰恰為“互聯網+”大學探索開放協同的管理機制提供了最佳試驗田。
最后,平等包容的雙創文化是“互聯網+”大學的精神內核。雙創文化的實質內核是尊重首創,人人平等;寬容失敗,鼓勵試錯,追求卓越。雙創文化與“互聯網+”大學的文化基礎是共通的。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不再居高臨下,更多體現為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與思維引領。
大學作為知識、思想與道德的文化高地,吸納了大批致力于優秀文化傳承和思想文化創新的守望者。在日漸工具化及利益化的社會中,大學不能迷失育人之本和文化引領。雙創教育是以對人的培養為目標,通過開展雙創教育,將重新掀起全社會對高等教育本源的思考,有利于進一步激發高校在大學文化塑造中對培養具有思辨力公民的崇高理念之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