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世紀性的系統大工程,不僅標志著我國國家發展戰略和外交戰略新的開端,也為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3周年之際,日前,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下簡稱《教育行動》),致力于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并為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撐。
那么,當前形勢下,我國教育應當如何承擔起使命,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發展呢?
經貿走到哪里,人才培養就覆蓋到哪里
5月的一天,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洋溢著異域風情,“巴基斯坦文化節”正在舉辦。美食展臺前,巴基斯坦留學生端出精心準備的家鄉風味,熱情招待排成長龍的師生;傳統音樂聲中,身著民族服飾的巴基斯坦年輕人載歌載舞,吸引了許多中國師生及其他國家留學生……
“希望越來越多的巴基斯坦年輕人赴華留學,為中巴傳統友誼貢獻力量。”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介紹,2016至2017學年,有超過2000名巴基斯坦留學生獲得中國留學獎學金,他們將赴華在新聞學、農業科技、土木工程等領域深造。
如今,古老的絲綢之路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一帶一路”東接亞太經濟圈,西進歐洲經濟圈,沿途連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國家。在這個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過程中,教育承擔著獨特的使命。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和亞洲重要留學目的地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施行,正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機。“新形勢下教育如何順應新形勢、抓住機遇,承擔好‘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新使命與新要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指出。
據了解,目前,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已經列入2016年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部署和“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我國要實施的100個重大項目。不久前印發的《教育行動》,則將圍繞“一帶一路”重點共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致力于促進民心相通,同時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撐。
“我們力爭做到經貿走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教育的人才培養就覆蓋到哪里;力爭推動教育發展和經貿合作并駕齊驅,成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力爭發揮教育‘軟力量’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實現‘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事半功倍。”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精通雙語的人才越來越吃香,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
你能想象,在泰國曼谷,吃到正宗的桂林米粉、柳州米粉嗎?廣西外國語學院董事長朱桂玲笑著告訴記者,泰國曼谷有“廣外一條街”,是畢業生創業的聚集地;廣外則有“東盟一條街”,留學生們可以在這里展示各自國家的特色文化,還可以把創業靈感付諸實踐。
“有一位留學生家里經商,從學校畢業后,他把越南的咖啡店開到了中國。這不也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機會嗎?”朱桂玲告訴記者,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以來,彼此間經濟往來愈加頻繁,精通雙語的人才越來越吃香。“目前我校小語種專業的學生占全校在校生的近1/3,常常是剛到大三,就被各公司提前‘預訂’完了。”
“一帶一路”沿線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初步估算,這些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是目前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這些國家歷史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各異,政治體制多樣,地緣政治復雜,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要想實現“五通”,首先要“民心相通”。“通過教育,可以促進沿線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劉寶存分析。
“與周邊國家開展經濟合作,需要各領域人才的支撐。教育必須適應和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著力培養相關人才。”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輝表示。
劉寶存指出,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首當其沖。“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諸多領域,為此,教育需要在工程技術、項目設計與管理、質量控制與保障等方面,商貿、金融、交通、物流、能源等方面,以及宗教、文化、法律、旅游等方面,培養一大批專業技能人才。
小語種人才培養刻不容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的語言多樣,我國將急需大量通曉沿線國家語言,并熟知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國情的專門人才。
技術人員和工人勞務培訓勢在必行。“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外派更大數量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當地國情教育和語言、文化、習俗培訓,并圍繞工程項目對當地人員進行技術、技能培訓。
同時,還要開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傳統上,我國的國際問題和國別區域研究主要聚焦在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研究比較薄弱。“高等院校如加強對沿線國家的歷史、政治體制、法律、文化、民族、經濟、旅游、外交、能源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將為實現‘五通’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劉寶存指出。
實現學歷學位關聯互認,設立中國政府獎學金
“大家攜手發展教育,共建‘一帶一路’,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中國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區域教育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是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根據《教育行動》,中國將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為建議框架,同沿線各國開展3方面合作:
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其中,將推進“一帶一路”國家間簽證便利化;逐步將沿線國家語言課程納入各國學校教育課程體系,倡導沿線各國與中國院校合作在華開辦本國語言專業;鼓勵沿線國家學者開展或合作開展中國課題研究;逐步將理解教育課程、絲路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沿線各國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區域內雙邊多邊學歷學位關聯互認,并逐步實現就業市場的從業標準一體化。
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其中,將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未來5年,建成10個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未來3年,中國每年面向沿線國家公派留學生2500人。此外,還將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合作辦學,加強“絲綢之路”教師交流,鼓勵沿線各國高等學校在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領域聯合培養學生。
共建絲路合作機制。其中,將商定“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總體布局,推動沿線各國圍繞實現世界教育發展目標形成協作機制,加大對沿線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支持力度。此外,還將對在“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區域教育共同發展中做出杰出貢獻、產生重要影響的國際人士、團隊和組織給予表彰。
“獨行快,眾行遠。合作交流是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主要方式。”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強調,中國教育部倡議沿線各國加強戰略規劃對接和政策磋商,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機制與模式,增進教育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追求教育合作交流的質量和效益,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共創人類美好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