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3級的沙姓學生在退學后復讀一年重新參加高考。今年9月新學期,他將成為西南政法大學的學生,重啟大學生活。而他的專業也從原先的電子工程變成了法學。日前,這名學生寫下了自己“退學重考”的經歷,在網上迅速引發了眾多大學生的共鳴。
據了解,在高校即將開學之際,上海財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都有學生從原先考上的大學退學,復讀后又重新考上這些學校。對他們來說,第一次參加高考選擇專業時太小,缺乏對自己興趣的考量,這成為他們重新選擇求學之路的一個重要理由。
對所學專業缺少了解,不得不中途放棄
這名沙姓學生在2013年9月以自主招生的方式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當時選擇該校的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理由是:父母認為IT類行業的收入高。但是,進入這個在全國學科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學院后,他發現自己對理工科的任何專業都沒有興趣,甚至后悔自己高中時選了理科。
短暫的高興后,他陷入了痛苦。他在自述中稱:“編程課上,許多人似乎沒聽就懂了,而我認真預習、聽課、做筆記,還是云里霧里,問的問題常讓老師覺得愚蠢;程序大作業,別人一氣呵成,而我通常連思路都沒有;焊電路板更是五六天也完不成別人一天的工作。”
第一學期寒假,他就和家人商量要轉到文科學院,但被家人一口否決,只得硬著頭皮又學了一個學期。這樣的學業讓他萬分焦慮,最后因神經衰弱,不得不回家休養。他說:“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對人生的迷茫讓我反復思考,如果復學了,還要繼續這么痛苦下去嗎?”痛定思痛,他選擇了退學。在復讀一年后,他參加今年高考,被西南政法大學錄取。
他的經歷引發了不少學生的共鳴,有學生在網上回復稱自己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糾結。有學生說,自己考上了名校的中文系,發現各種文學理論、語言學理論對他來說,實在太枯燥了,糾結后退學重新申請了國外文理學院;也有某高校化學學院的學生因為發現化學專業與自己想象中的天天和實驗打交道相去甚遠,最后選擇退學重考。
約三成學生不喜歡自己專業
“像這名學生的情況在很多學校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上海某高校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類學生大多是因為在入學前并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入學后才發現專業與自己的設想有落差,加之工科類專業繁重的學業壓力,常常會難以繼續學業。“我們曾做過調查,有70%左右的學生入學后比較喜歡自己的專業,而有30%左右的大學生并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負責人吳靜怡說。記者在對其他高校的采訪中也證實了這一現狀。
很多時候,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受到來自外界,尤其是家長的影響太大,而許多家長又對專業存在誤解。華東理工大學教務處負責人黃婕稱,她接待過很多家長和學生,他們常常認為機械專業的未來就是下車間,化學工程專業就是做化學實驗,“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入學后會發現專業和自己的期待落差太大”。
新高考來臨,專業選擇更需理性
值得關注的是,一直以來,高考填報志愿往往第一看學校,進了大門再考慮專業的小門,但這一“秘籍”明年將失效了。在即將推行的新高考制度下,學生將根據專業來填報志愿,“學生不能再一味根據學校的名氣選專業了,這會有違自己的志趣,而且如果不是選擇真正喜歡的專業,將很難度過四年大學生活。”復旦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徐雷教授說。
但他也坦率地說,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僅以復旦大學等高校為例,不少高校現在開放了按照大類招生,入學一年后再分專業。但是學生在入學一年后再選專業時,也常常是以“好學生去哪里,我也去哪里”為標準的。就和高考時一樣,學生往往認為自己的分數可以上什么學校就選擇什么學校,很少會因為興趣而選擇比自己的分數低一檔的學校。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普遍心態影響了學生在專業選擇中正視自己的興趣和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