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正在加速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重構教育教學生態。但是,我國西部高等教育卻因教育資源的不足,高等學校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受到較大限制。利用“互聯網+”促進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現代化進度,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是西部高等教育面臨的戰略機遇和必由之路。
在互聯網時代,教與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等條件限制,知識獲取的方式已發生了根本變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明確指出,要加強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優質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大力推進中西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在落后的西部高等教育現狀面前,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利用“互聯網+”,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呢?
首先,要解決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加速實現各種優質教育資源的集成共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進行混合式教學的探索和實驗,建立東中西部高校之間優質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向中西部高校免費開放。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等,可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使中西部地區高校學生能夠參加國內外著名大學網絡課程的學習;精品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等,可以提升一大批西部中青年教師教學水平。
其次,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主動性、學習靈活性和教師的輔助性。大數據背景下,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各類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不斷呈現,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教育已不是傳統的線性模式,而是非線性、模塊化、可定制的,學生可根據自身的需求、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對高校而言,這就需要利用互聯技術、大數據技術整合不同資源,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建立起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再者,要推動西部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加快培養互聯網領域專業人才。把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數字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相關知識納入高校的公共基礎課教學,提高大學生的互聯網知識水平。在高校或企業建立涵蓋3D打印技術、智能家居技術、可穿戴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物聯網技術的“創客中心”或“創客平臺”,引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對西部高等教育而言,“互聯網+”是最優選項和必由之路,但還需要諸多的保障措施。首先,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需安排專項資金。其次,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和意識需要與“互聯網+”語境相符合,要通過網絡研修等多種方式進行提升。最后,對信息化教育績效的評估和考核應保持常態化,各高校要專門制定本校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并定期進行評估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