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干得不開心,趙驍一年里先后“炒”了3家公司。說起這些,趙驍顯得云淡風輕:在這3家公司工作時,自己的焦慮總是能達到“巔峰”——每天都盼望著周五的到來。在趙驍看來,這些公司或人際關系“深不可測”,或起步不久模式不夠成熟。“其實最可怕的不是沒有短期的幸福感,而是根本看不到未來”。
又一年高校的畢業季正式落下帷幕,去年告別學校的“準職場人”也已經度過了“職場體驗期”,其中不乏部分人作出了新的選擇。在當事人眼中,離職是“勇于追求并且忠于自我”;而旁觀者卻更愿意稱他們為“不知安分地折騰”。
畢業生究竟為何選擇頻頻“閃人”?跳槽又會給自己和用人單位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進行了一番調研。
98%畢業生主動離職 奇葩要求“我不忍”
現如今,像趙驍一樣,短時間“切換”幾份工作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屆本科生畢業3年內平均雇主數為兩個。再往前追溯,2011屆本科畢業生中,有38%的人畢業3年內僅為1個雇主工作過,8%的本科生畢業后有4個及以上雇主。也就是說,畢業兩年內,“癡心不改”的畢業生不足四成。
這些畢業生是被“炒了魷魚”,還是主動炒了老板?麥可思數據顯示,在2014屆有離職行為的本科畢業生中,高達98%的比例擁有主動離職經歷。
去年從華東某財經類高校畢業的楊娟是“閃辭”大軍中的一員。本科學財務管理的她,之前在一家私企做財務審核。
楊娟記得,入職不到一個月,老板通知幾個部門的所有員工開會。但當她準時入場時,卻發現頂頭上司用奇怪的目光來回打量她:“你來這里干什么?如果沒什么事情的話請離開。”
“老板說財務部門所有員工都要來,難道我不算嗎?”想起當時的場景,楊娟仍然余怒未平,她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得到正常的尊重。
除此之外,惹怒她的還有老板的一些工作方式。老板親自抓財務審核,而她要負責搞定單子。然而,無論是送單子還是拿單子,老板都要求她本人上樓。一天內,楊娟往往要跑上跑下最少七八趟。
一次,楊娟讓其他部門順路的同事幫忙捎帶,不想,老板親自打來電話。“他生氣地說以后不要再讓同事代送,每次一定要我本人去,太讓人抓狂了”。
華東某高校經濟學院的張喬喬也有類似的經歷。本科畢業前夕,她進入了省城一家私企的營銷部門。入職沒多久,她就發現自己和頂頭上司“氣場不和”。這位40歲左右的女主管有著出了名的壞脾氣。
“她總讓我做一些邊邊角角的活兒,還讓我送了好幾次盒飯,幾乎沒什么在工作中學習提高的機會。”張喬喬說,因為公司的薪酬和業績直接掛鉤,她只能靠基本工資生活,“在省城這點收入就算只填飽肚子和交房租都不夠”。
第一份工作是試錯還是跳板
“每天面對的不是寫不完的材料和跑不完的會場,就是沒完沒了的方案。”就職一年,沙璐覺得自己簡直要被“掏空”了。
去年9月,沙璐放棄了手里的其他6個offer,毅然邁入了這家以工作高強度著稱的單位,雖然專業不怎么對口,但原因很簡單:能解決北京戶口。
可入了職,她才發現想象的困難不及現實中的萬分之一:她的部門承接了不少新任務,單位也沒有可供進人的崗位,只能逼得拿一份工資的沙璐“以一當十”。最忙的日子,連續一周睡不到20個小時,幾乎要“吐血”。
這樣“水深火熱”的日子讓沙璐透不過氣來,但為了戶口,她只得暫時把理想踩在腳下,“只要拿到了,我馬上辭職”。
麥可思數據顯示,2014屆本科畢業生中有23%在畢業半年內已經離職。其中,個人發展受限(50%)和薪資偏低(43%)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想改變職業或行業(37%)、對單位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適應(24%)、就業沒有安全感(16%)等也被提及。
2014年6月,一所211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的翟麗進入某法律咨詢公司。因為家境較為殷實,她更注重能在職場中“學到點兒東西”。
工作初期,因為每天都能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翟麗充滿了工作熱情,并且很快就“拔得頭籌”,半年后,她就通過內部考核當選為部門經理。
但角色轉變后的翟麗卻有了苦惱。她認為,做法律主要在于服務,行業的口碑能使公司有更長遠的發展;但公司高層更愿意把時間和資源投入到拓展業績上,造成了很多人才的流失。在多次與領導溝通無果后,翟麗選擇了辭職。
什么是求職者眼中的好單位
在從事房地產相關行業的HR葉婷眼里,決定畢業生離職的因素有二:一是家庭原因,父母需要員工離開目前所在城市,回家鄉發展;二是員工的行業選擇有所轉變。
從事HR行業近10年的陳浩,更愿意把頻頻跳槽歸結于畢業生的“試錯”:部分年輕人在求職前期,或與職場接觸不夠,或沒有認清自己的興趣、能力與訴求,導致在畢業季匆匆簽約,而到公司報到后才逐漸“反應過來”,只好又重新回爐。
“畢業生快速的離職,頻繁更換工作,有自身原因也有社會環境影響,不能單純歸結為物質原因或個人原因。”從事人力資源行業近15年、目前在樂道互動人力資源部門擔任負責人的易萌這樣表示。
易萌解釋,對于95前后的孩子來說,60后~70后的父母明顯比50后~60后的父母思想更加開放,經濟基礎相對雄厚,在畢業生求職時,有些父母沒有做到正確引導。除此之外,社會環境也是重要因素。“現在社會比較浮躁,網絡上也不乏很多炒作吹噓。20多歲還沒有較強的辨別能力時,畢業生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安心現有的工作”。
易萌表示,不能正確分析自己,心態失衡,難以接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等也是畢業生頻頻離職的原因。
求職者眼中能夠留住人的單位是怎樣的?
沙璐覺得,短期來看,需要有相對和諧的環境,良好的同事關系,除了基礎的生活外有所結余的薪金,工作和業余生活的界限不至于太模糊。而長期來講,則需要單位有較為成熟的運轉模式,愿意帶人的前輩,以及令自己進步和學習的空間。
趙驍則寄望于單位的發展方向能和自己的規劃有所“共振”。因為進入了一個自己喜歡又相對擅長的行業,他不在意將工作和生活交叉,“對物質無所謂,那肯定對精神方面有更高要求,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空間大展拳腳”。
頻頻跳槽的孰是孰非
雖然來來去去頗為瀟灑,但實際上,趙驍也有著自己的煩惱:經過一年,他感覺自己相比于忠于一份工作的同學而言,競爭力更弱了。“他們已經逐漸找到自己的角色,開始積累資源了;而我還在不斷進入狀態”。
有3年工齡的羅瀟也覺得,自己進入了“惡性循環”中。這幾年,她分別做過婚慶公司的助理、新媒體的編輯,也去過朋友的店里幫忙統籌。在搜羅“下家”時,羅瀟才發現,自己并沒有因為這些經歷“加分”,反而還貶值了——與剛畢業的大學生相比,年齡、活力等都是問題;較成熟的職場人而言,前幾段經歷毫無繼承性,在社會招聘時也極難出彩。
據麥可思數據,2014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內無離職經歷的群體月收入、就業滿意度、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更高。麥可思研究院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頻繁離職影響就業質量;另一方面,月收入低、就業滿意度低、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低也有引發職場新人離職的可能,這會進一步造成有離職經歷群體的“三低”情況。
跳槽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對于求職者來說,“閃人”時要注意什么?
易萌指出,在跳槽之前,員工應該全面評估和審視自己。在她看來,頻繁跳槽者不能把問題完全歸結于客觀環境。“跳得太頻繁說明,你要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么判斷和選擇能力比較弱”。
她進一步指出,很多工作一個星期你就知道怎么做了,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到,也許你需要3年時間才能真正進入狀態。此外,頻繁跳槽也會讓人際關系如蜻蜓點水,沒有足夠的機會了解別人,也沒有足夠的機會展現自己。
“不要在不如意的時候跳槽,人在低谷時作的決定往往缺乏正確判斷。主動權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想清楚自己下一步發展是什么,下一份工作是否能滿足發展的條件。”易萌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