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與中國高校的抉擇
伴隨著Udacity、Coursera的破繭而出和edX的正式上線,2012年成為名副其實的MOOC元年。2015年初, Udacity、Coursera、edX三大標志性MOOC平
伴隨著Udacity、Coursera的破繭而出和edX的正式上線,2012年成為名副其實的MOOC元年。2015年初, Udacity、Coursera、edX三大標志性MOOC平臺容納的大學數量、提供的課程規模、注冊的學生人數已超過百所、千門和千萬。 一場史無前例的世界性高等教育革命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將MOOC比作教育史上“一場數字海嘯”。知名媒體人托馬斯·弗里德曼坦言“沒有什么具有MOOC如此大的潛力,能讓我們重新構想高等教育”。American Interest雜志甚至預測“未來50年內,美國4,500所大學,將會消失一半”。
那么,MOOC對高等教育有何影響?面對MOOC浪潮,中國高校應該如何抉擇? 展望未來,MOOC到底何去何從?所有這些問題,我們都需要認真回答、深入思考。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縮寫,字面意思為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其實質是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集在線學習、社交服務、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以短小趣味、互動共享、限時開放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1.短小趣味。MOOC的講授內容主要以短視頻形式呈現,每個視頻通常對應一個知識點,時間約為5分鐘~15分鐘,期間一般會穿插以選擇、判斷為主要題型的即時測試題,只有正確回答,才能“通關”,進入后續的學習。短視頻與類游戲化內嵌式檢測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充分滿足了數字土著們的視聽接收需求,而且也非常符合人腦認知和教育心理學規律,故而十分有助于學習者保持注意力并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識點,提高學習效果。
2.互動共享?;邮荕OOC與之前所有的在線教育形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影ㄉ?、師生互動兩種形式。具體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就遇到的任何問題在課程專屬的討論區或學習論壇上發帖,通過彼此互助討論解決相關難題—因為大規模學習者同時在線,所以多數提問往往會在極短時間內得到海量回復;同時,教師會篩選提問集中且意義較大的問題,以文字整理或視頻錄制形式進行系統解讀,即一對多的異步互動;一些課程教師還提供每周兩小時左右的論壇在線時間,與學習者進行一對一的實時互動。此外,不僅教師的教學資料,而且每個學習者的學習資料、學習體驗也都可以通過在線上傳實現資源共享。互動與共享的結合,一方面,將原本位于世界各個角落素未謀面的學習者緊密相連,使得彼此距離縮短至鼠標的一“擊”之遙,把虛擬的學習環境營造成一個氛圍熱烈的盛大聚會,24小時不間斷地相互交流、彼此啟發;另一方面,在互動和共享的過程中,師生也能夠“各取所需”,進而有的放矢地改進教與學。
3.限時開放。限時開放是指多數MOOC平臺上的課程都以周為時間節點組織和開展教學,且有明確的開課、結課時間,學習者需要根據每周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要求,在既定的開放時段內進行學習和在線提交作業(在截止日期后提交會影響分數),并參加期中和期末在線考試(作業和考試分數的確定主要以機器自動評分、同伴互評等方式獲得)。只有那些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學習、完成作業、通過考試的求學者才能最終獲得學分或結課證書。實踐證明:MOOC的限時開放性既可以讓學習者保持較為穩定的學習節奏,也能夠增加學習者的參與感,從而助其相對順利地完成課程的學習。
MOOC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從全球高等教育來看,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MOOC可以切實降低高等教育的門檻和成本,能夠實質推動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進程。因此,有機會改變人類歷史上長期難以解決的教育不公問題,有希望縮小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教育鴻溝。另一方面,MOOC的快速發展,也注定會加劇高校間的跨國競爭,每個高校既有的聲譽和影響力,對MOOC的重視程度與投入多少,都會對其未來的發展和地位產生影響,全球高等教育的版圖也會在這一過程中發生改變甚至重塑。
從一國高等教育來看,MOOC的推廣,能夠集聚各所高校的學科優勢,為整個社會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與規模效益,在拓展高等教育邊界的同時,助力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從高校來看,首先,MOOC會虛化大學的地理界限,大學校園將從純粹的實體校園轉為虛實結合的共同體。大學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教學活動都將在虛擬校園中進行,借助互聯網與各類移動終端,教育教學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亦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其次,MOOC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學課程的師資隊伍結構。在MOOC時代,任何一門課程的準備和運行都不可能簡單地由一位或幾位主講教師來完成,必須要有一個分工明確、配合緊密的支持團隊來處理包括從信息的發布、課程的錄制到音視頻的剪輯、上傳,再到類游戲化測試的嵌入、同伴互評的創設以及論壇或討論區的管理等遍及教學全過程的一系列事務。因此,與傳統課程階段的主講教師構成師資隊伍全部的單一結構相比,MOOC課程的師資隊伍具有“主講教師+教輔人員+技術人員”的多元化特征。當然,基于MOOC “全球覆蓋性”的考慮,未來也可能會出現相同課程的師資隊伍特征在不同大學間顯著區分的現象,即當某門課程由來自若干代表性大學的師資隊伍所“壟斷”時,那么這些代表性大學之外的其他大學該門課程的師資隊伍又會演變為教輔人員構成全部的另類單一結構,盡管此時的教輔人員很可能就是該門課程曾經的本校主講教師。再次,MOOC將動搖高?,F行教學考評體系的根基,可以預期,隨著教學大綱被重構、授課方式被顛覆、在線測驗取代線下考試,進而師資隊伍結構特征發生改變之后,大學曾經的課堂質量標準與教學考評體系自然就會難以為繼,需要與此相應地進行革新。
從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來看,無論是短視頻授課、內嵌式檢測還是生生在線互動、師生在線互動或是同伴互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都是難以想象的。由此可見,以短小趣味、互動共享、限時開放為基本特征的MOOC其實是將高校教學帶入了一個全新時代。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MOOC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翻轉課堂,可以理解為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揚棄,并很可能極具生命力。
從高等教育的學習模式來看,MOOC給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自主權,學生不僅可以不受專業、學科的限制,不受學校、國別的限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還可以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中,用自主的手段或設備,突破時空限制,擺脫教師的“控制”與書本的“束縛”,自主學習“定制”課程,從而掀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革命,加速科學學習、興趣學習、自主學習的學習模式的實現。
中國高校為何必須要做MOOC?
作為在線教育2.0時代到來的標志,MOOC一出場,便在北美掀起滔天巨浪,從斯坦福、伯克利到麻省理工、哈佛,再到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這些頂尖大學的校長、教授無一不對MOOC重視至極并為之“揮金如土”。應該說,這些高等教育先鋒之所以對MOOC充滿熱情,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長期以來對信息技術、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新動向極為敏感,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已經不約而同地意識到,MOOC極有可能帶來一場史無前例的高等教育革命,而這場革命在深刻變革知識傳授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和人才培養路徑的同時,在顯著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大規模扁平化擴散的同時,也將加劇大學與大學、機構與機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傳統的座次排名可能被改變,既有的江湖地位可能被動搖,寶貴的學生資源可能會流失。因此,面對MOOC,誰也不想錯過,誰也不敢錯過,只有勇往直前。
同樣基于此,中國高校更應該有世界眼光和國際思維,能夠站在教育全局與大學生存的高度,正確看待MOOC,全面理解MOOC。
首先,自MOOC元年至今,MOOC在教育技術、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引發的變革已經陸續顯現,產生的積極效應正愈加被認可,如果對MOOC還有爭議,應該集中在其所產生影響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而非是否開展MOOC。
其次,身處大數據時代,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機會探究教育領域的諸多奧秘,通過對教育過程大量、可靠數據的采集與分析,教育研究的科學化程度將大幅提高,每一所主動參與MOOC的大學都有可能成為教育過程“黑匣子”的先行解密者與教育規律的主動把握者,且注定成為這些歷史性成果的首批見證者與分享者。
最后,借助互聯網與各類移動終端,MOOC資源能夠被傳遞到全球各個角落。這些資源主要是各門課程的專業知識,但也包括貫穿其中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價值主張和意識形態。對于先入優勢和后進壁壘均十分顯著的MOOC,越早進入的高校就越容易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成為大量優質課程的提供者;越早進入的國家就越容易占據思想文化宣傳的主導地位,便于向全球推廣自己的價值理念,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反之,越晚進入就越難打開局面,繼而成為既有MOOC資源的被動接受者。因此,無論是從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角度、教育研究演進歷程的角度,還是從提高中國高校及其課程的國際影響力與全球競爭力的角度,以及從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與優秀中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角度,發展MOOC都是中國高校的必然選擇。
MOOC的前景判斷
過去三年,在美歐名校的示范效應、知名媒體的海量報道、商業航母的大筆投資之共同作用下,MOOC呈現“井噴”發展的態勢。MOOC平臺的數量和平臺上的課程規模持續急速擴張。伴隨著一浪高過一浪的MOOC熱潮,人們對MOOC的前景愈加看好,樂觀的情緒不斷蔓延,諸如“XX比例的大學將因MOOC而消失”“MOOC將徹底替代傳統高等教育”的論調也開始出現并還小有市場。那么,MOOC的前景到底如何,其真的會導致大學消失、替代傳統高等教育嗎?如前所述,作為一種極具革命性的在線教育模式,MOOC成功實現了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或即將于教育資源的共享、教育公平的促進、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模式的創新、學習模式的再造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很可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從這個角度而言,高等教育界自然沒有理由停止或放緩MOOC前行的腳步,而是應該繼續加大力量研究MOOC、建好MOOC。另一方面,對于MOOC,我們在給予其高度評價的同時,也需要清晰認識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不能無限地放大其功能與價值—拋開課程整體完成率偏低、商業模式尚不明朗、知識產權保護欠佳、所獲證書社會認可度不高等現實問題,MOOC在“育人”方面的局限性就決定了其難以取代高校與傳統高等教育。
首先,大學既包括看得見的大師、大樓和大樹,也有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時時感受的人文氛圍,正是在這樣一種軟硬相容的不可復制的環境中,學生的學術功底不斷扎實、獨立思想日益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漸進樹立。作為一種在線教育模式,MOOC固然可以傳播信息、傳遞知識、傳承文化,卻難使學生在被浸潤的過程中,有真實感受和切身體會,亦難使學生在受熏陶的同時被正確引導、明辨是非。
其次,眾所周知,大學對于學生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積累,還包括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現實大學生活中,學生們都希望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渴求獲得來自教師或集體的鼓勵與認同,期待在集體學習生活中體現并實現自身的價值。事實證明:多數人職業發展所必備的,如人際交往、協作溝通、團隊領導等基本能力;如自信樂觀、堅韌進取、誠實守信等重要品質都是在大學期間形成的,大學生活被多數人視為人生最重要的成長經歷。難以想象,這樣的經歷離開了大學、僅靠MOOC還能再現。
最后,就高等教育的教與學而言,在傳統的大學課堂上,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內容與形式并非都預先設定、固化不變。授課中教師的靈感突發可能會催生一個精彩無比的教學案例,互動中學生的答非所問可能讓教師順口“溜出”一個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隨機出現的師生共鳴則可能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求學經歷。不言而喻,這些沒有進入教學大綱但又意義非凡的所謂隱性知識及其所帶來的微妙體驗只可能產生在教師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中,非MOOC所能實現。
綜而述之,對于MOOC的前景我們可以作如下判斷:
第一,MOOC是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是迄今為止在線教育領域的最先進形式,自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第二,現階段的MOOC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育人”方面的局限性決定了其無法徹底取代傳統高等教育,“大學消失論”并不成立;
第三,理論上,MOOC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是值得探索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有可能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的一種主流模式。
(白宇飛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