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作用。學生只有融入情境,與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產生共鳴,才能真正使教學成為學生的內部需要,達到讀懂課文、養成能力、升華情感的目的。
1、情境再現,以境激情。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課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聯軍的罪行。而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既遙遠又陌生。在教學時成功地運用錄像這一視聽覺媒體,便能完成情感轉折,并使之達到高潮。如老師過渡:“當年圓明園如此輝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轉,通過大屏幕放映“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直觀、鮮明的圖像,生動而精煉的語言,具體再現了當年那殘酷的一幕。學生親眼目睹了侵略軍的強盜行徑,親耳聽到了那一聲聲憤怒地譴責,憤怒之情油然而生。
2、制造氣氛,渲染氛圍。濃郁的氛圍是情感共鳴的基礎。這方面,不乏優秀的案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的教學,教師一開始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中的錄象在投影儀上打出周總理的遺像并播放悲壯的哀樂,與此同時,教師用低沉哀痛的聲音對學生說:“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傳來,億萬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學生凝視周總理的遺像,聽著哀悼周總理的哀樂,和老師舒緩沉痛的話語,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播放配樂朗誦錄音,低沉悲壯的音樂,悲痛欲絕的朗誦,教師執著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全身心地融入了課文中,自然地產生了對總理的崇敬和懷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實踐證明,恰當地運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益高,教學效果好。它,無疑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益的一種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