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對教材中重、難點的理解出現障礙,導致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及時使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能幫助學生的思維具體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受到勢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創情境,引發思維。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認識轉而得到思維能動性的。及時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課時,當講到董存瑞瞪著敵人的暗堡,兩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連長身邊堅決地說“連長,我去炸掉它”時。要求學生在瞪著、迸射、堅決等詞語下加著重號來認真體會并提問:瞪著、迸射還可用哪些詞語來代替?在學生回答可用看著、瞧著、射出、發出等詞語后緊接著提問:“那么為什么不用剛才說的詞語呢?”學生一時議論紛紛,此時打開錄像,讓學生從錄像中體會到這些字詞、語言充分地表達了董存瑞對敵人的強烈憎恨和炸碉堡不可動搖的決心,從而理解這是他關鍵時刻能舍身的思想基礎。
2、設情境,化抽象為表象。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含義較深或過于抽象,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理解和認識,借助電教手段能使其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生動有趣,使學生充分鮮明地感知。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沒有感性認識,特別對爬山虎的腳在爬墻時的一系列動作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對文中的有關動作描寫的詞語難以理解和掌握。這時及時出示教學錄像,讓學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以及滿墻綠葉在風兒吹動時泛起層層漣漪的動態美。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是將爬山虎的腳在"爬"時的形狀及動作的變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勝似教師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明,有助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學生的理解。